• 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

  • “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阜宁车站学雷锋小组23年薪火传承

    类别:道德讲堂 发布时间:2013-03-10 浏览人次:4629

    在蜿蜒流淌的射阳河畔、阜宁县城西首,矗立着一座省级文明单位----江苏盐阜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运输集团阜宁有限公司阜宁汽车站。在这个车站常年活跃着一支学雷锋的队伍,他们以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为服务宗旨 ,立足岗位 ,想旅客所想,急旅客所急,用赤诚之心 ,服务旅客,奉献社会 。他们就是被江苏省委宣传部 、省政府办公厅、省军区政治部  、共青团省委联合授予江苏省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阜宁汽车站学雷锋小组 。从19894月成立至今,23个春秋 ,他们始终用雷锋精神激励着自己,义务为广大旅客排忧解难。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凯歌 。

     

     

    1989年,正是市场经济转换时期,社会上自由化思潮抬头,人心浮躁。那时的阜宁汽车站服务人员素质不平衡,部分职工没有真正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事难办,脸难看,与旅客吵吵闹闹甚至出手动武的事时有发生,给车站的形象和声誉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车站的领导在思考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引领职工 。当时的车站领导班子大多数行伍出生 ,他们对部队对雷锋精神有一种特殊情结,他们觉得这时候的时代在呼唤雷锋精神,单位需要雷锋精神 。他们审时度势 ,因势利导,以干一行、爱一行、象一行 ,助人为乐 ,奉献社会为衷 ,以提高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净化社会风气为目的 ,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

    19895月,阜宁汽车站8位服务员 ,自发成立了学雷锋小组,时任组长张庆政。活动刚开始,他们自己动手 ,自找事做,总觉得能够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提供些便利、排点忧、解点难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他们从为旅客送杯茶、倒杯水、扶老携幼等点滴小事做起,做些简单的服务。他们自掏腰包,购买扁担 、麻绳 ,为旅客挑行李,购买毛巾、香皂,供旅客使用,自带铁钉、铁锤、木料 ,为单位修理门窗桌椅。他们一边学雷锋做好事 ,一边思索着如何将学雷锋做好事学得更好、做得更好,因此,也逐渐摸清了旅客的一时难难在何处。于是 ,他们开始为旅客解答问询,上车为特殊旅客安排座位 、送票到门等,后来又增添了代写代寄书信 ,代售邮票,代缝缝补补,代寻失物,借用各种便利小物品,借用雨伞,雨靴等。服务项目共有20多个 ,基本满足了旅客的多方面需求。学雷锋小组活动一开始  ,就象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很快得到了不少职工的积极响应 。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同志们为南来北往旅客服务的那股热情感染下,在同志们为了旅客排忧解难的那股真情感染下,在同志们挑起行李、扶老携幼,象真雷锋那样干起来的那股精神感召下,车站多数职工自觉不自觉地投身到学雷锋见行动的热潮之中,学雷锋活动空前高涨。最高峰时,学雷锋的人数有四十多人 ,占职工总数的80%以上  。

    19911月,阜宁汽车站学雷锋小组被盐城分公司评为学雷锋先进集体。公司领导为表扬和支持学雷锋小组的活动,特奖给他们一辆脚踏三轮车。小组成员就用脚踏三轮车免费为旅客运送行李 。于是 ,车场上,阜城的大街小巷内,添了一道流动的新景观——阜宁车站雷锋车,旅客们称赞雷锋精神,在阜宁汽车站扎了根 。

    在方便旅客、为旅客排忧解难的同时,学雷锋小组还将服务范围不断地向外延伸,向外拓展。春运期间,他们与在班职工一道,早顶早、晚顶晚,义务学雷锋;他们还下农村、入地头,帮助病残职工春播秋收;暑天 ,他们为机驾人员递冷饮、送清凉;冬季 ,他们义务运送新兵;春节前,他们义务为一线机驾人员代购代送年货;还为特困职工捐款捐物 ,搞好警民共建等等。

       回忆起当年学雷锋的情景 ,第一任学雷锋组长张庆政仍激动不已,那时候,我们学雷锋,那才叫真的呢!二根扁担挑行李,还驮老人上汽车,上厕所 ,旅客见了夸死了!

       时至今日 ,学雷锋小组组长已换了七任,雷锋车也换了两辆 ,但是学雷锋活动还一如既往地进行着,雷锋车依然滚滚向前 。急旅客之所急,想旅客之所想,宁愿自己千辛苦,不让旅客一时为难,他们总是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心中这个无声的诺言,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心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

    据有心人不完全统计,23年来 ,学雷锋小组义务服务13万余人次 ,提供咨询70万余人次,免费装卸行李320580件 ;为困难旅客慷慨解囊307起,计币近10262元;义务订送票13万余张 ;拾金不昧236起 ,计人民币59万余元;送危急病人去医院抢救,送迷途老人 、少年儿童回到家人身边有70多人;雷锋车累计行程36000公里,免费运送旅客 、行李计20万余趟次;组织捐款 、捐物16次,捐款额累计23802元 ,捐衣819件。阜宁车站学雷锋小组 ,已成为新时期盐阜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朵奇葩,雷锋车已成为射阳河畔一道流动的风景 。

     

     

    学雷锋做好事并不难 ,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二十三年来,阜宁汽车站历经多次体制改革和人事变迁,但学雷锋小组始终薪火传承 ,绵延不断,这既与车站历任领导的重视分不开,也和职工们对光荣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光大分不开的 。现任盐阜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运输集团阜宁有限公司的经理陈总最初就是全国红旗车驾驶员。在阜宁车站新职工都自觉地把先参加义务学雷锋活动,作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第一课 ,将视旅客为亲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精神 ,深深扎根在心坎里,并转化成不竭的精神动力 。学雷锋小组这面旗帜,始终高高地插在车站这片沃土上 ,永远那么鲜艳,永远那么璀璨夺目 。

       学雷锋小组中,年龄最大的要数杨延珍同志了。多少年的雪雨风霜 ,已刻上了她的额头 ,丝丝白发染上了岁月的浪花,有点儿佝偻的她,早已儿孙满堂,大孙子快上一年级了 ,可她依然不减学雷锋的那股热情,依然不改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那颗炽热的心。1994年初 ,公司通知她准备退休,组内不再安排她活动了,在一起的同事纷纷劝她,您这么大年纪了,也快退休的了 ,学雷锋活动就不参加了 !让年青人多干些。可她老人家一点也不理会,我可不是倚老卖老,学雷锋小组最早的几个人中就有我一个,我从来不是落后人,传统不能在我手中丢啊 !在她等待退休的几个月的时间里,每次学雷锋活动,她总是第一个先到位,帮助组长准备好茶水和工具  ,依然笑盈盈地操起家伙,为旅客送茶倒水,扶老人,携小孩,提行李,忙里忙外,忙上忙下 ,老 、弱、病、残等特殊旅客不安排好座 ,她不下车;不与驾驶员师傅叮嘱两次,她不放心,多么和蔼可亲的老人啊!临退休还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将余热和博大的爱送给需要帮助的旅客,年青的同志还能说些什么呢 ?好好干吧!

    1995110,春运的一个早晨 ,作为第一批学雷锋小组成员的吴芳同志,早早地来到车站 ,准备赶乘去南京的班车,当她看到曾经和自己一同战斗过的兄弟姐妹正热火朝天地为旅客服务的情景 ,吴芳坐不住了,拎起一瓶开水就上了车。正在检查工作的顾正福站长 ,望见一个穿着时髦,未佩带任何标志的职工 ,正在为旅客忙碌着 ,刚想叫过来训上两句走近一看,这不是售票员吴芳嘛 ?!随军去南京,怎么又在这儿学起雷锋哩 ?!” “我就要去南京了 ,让我再做一次雷锋吧,这对我很有意义。

    二十三年来,学雷锋小组的同志们为了方便广大旅客,而不断努力地工作者,他们中绝大多数是女同志 ,但不得不割舍儿女的亲情,不得不割舍自由自在的快乐的单身时光,不得不割舍作为父母、爱人的职责,不得不割舍作为儿女、儿媳的孝心。每天清晨四、五点钟的时候,人们正酣睡尤香,沉浸在甜蜜的梦乡 ,他们却沐浴着晨露,顶着风霜,准点走进站台 ;晚上六、七点钟,万家灯火,炊烟袅袅 ,菜香飘溢,他们才披着星晨 ,拖着疲惫,踏实进家门。组客 ,售票,发车,安全喊话……,每项工作,每个环节,从早到晚,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总是不断重复地忙碌着,即使这样 ,他们一刻也没有忘记学雷锋,始终挂念着那辆雷锋车 ,于是 ,下班后,休息时间内,在候车室里,在站台上 ,在车场上 ,县城的大街小巷里 ,便出现了他们的身影,那个人们多么熟悉的身影——身着制服、佩戴着红袖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身影。

       19898月的一天,烈日西照 ,候车室内热浪缠身,一位双目失明、满脸汗水的中年汉子,搀着两个五、六岁小孩,在候车室内吃力地转来转去,不停地向人打听着 ,又总是不停地摇头,怎么一回事呢?正在学雷锋的张庆政同志迎了上去,问个究竟。由于语言不通 ,用普通话问了好长时间,这位汉子竟然声泪俱下 ,道出了原委,原来,这位盲人家居湖南 ,他的妻子李某是阜宁东沟人,由于家庭纠纷 ,妻子竟扔下自己双目失明的丈夫和五、六岁的小孩不管,怒气出走,已数日未归。他带着两个小孩过日子 ,日做爹来夜做娘,生活甭提多难,日子没法熬了 ,这才领着两个孩子 ,千里迢迢来阜宁寻妻。一路上嗑嗑碰碰 ,寻路问道,走了十几天才赶到这里,真不容易啊 !张庆政抱以极大的同情和热情 ,竭力安慰劝导他,倒杯凉开水送给他,为他买来车票,还提前剪好了递给他,如此周到的服务,让盲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抓住张庆政的双手,颤抖着说:虽然我看不到你们,可是我能听到你们的声音,那么亲切,那么体贴……”。班车到点了 ,张庆政和学雷锋其他成员一道,有的搀 ,有的抱 ,还有的提行李 ,把他们父子三人一起送上班车,安顿好座位坐下 ,又请驾驶员多加照顾,一切安排妥当才离开,这位盲人旅客听着,听着 ,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双手连连叩揖好人啦,好人啦  。

       1994年盛夏的一个傍晚 ,候车室内,一位腆着大肚子的孕妇,双手卡腰,踱来踱去 ,望着几只旅行包,满脸汗水 ,还不时唉声叹气 ,在场的鲍学凤同志凭着眼观八面、耳听八方的本领 ,以女人特有的细心,觉察出这些不安,便主动走上前,热情地递上毛巾和茶水 ,问长问短,才知道这位孕妇是外省人,丈夫在部队当兵,一个人腆着肚子 ,要到益林婆家做月子,看看天色已晚 ,人地两疏,大包小包这么多,票都没法买 ,心急如梵,正犯愁没办法呢 ?小鲍听着,一边安慰她,别急 ,别急,别伤着身体 ,一边帮她想办法。先帮孕妇买好票,联系车辆,又找来几个姐妹 ,慢慢搀着她,送上了车 ,还请驾驶员同志下车后将孕妇送到家 。无微不至的服务,让孕妇感慨不已,这车站的服务员,真比亲姐妹还亲啊 !

       1995年春节前的一天下午,夜色降临,北风袭袭,值班站长陈秀芳正在打扫卫生,一阵嘤嘤的哭声引起了她的注意 ,只见候车室墙角边上,蹲着一位小姑娘 ,低着头,直抹眼泪 ,陈大姐走过去 ,扶起小姑娘坐在椅子上,一边掏出手帕,为她擦泪,一边问起长短,小姑娘在陈大姐的抚慰下,竟然放声大哭起来,十岁时失去了双亲 ,靠吃左邻右舍的饭长大 ,才十六 、七岁的人就出去打工自谋生路了。这次,从无锡打工回家过年 ,在路上不慎将一年来辛辛苦苦挣来的一千多元钱给丢了 ,好心人将她带到阜宁,天黑了,眼看着班车又走了 ,口袋里一点钱都没有,绝望中 ,她害怕得哭了起来,陈大姐一把搂过小姑娘,闺女,今晚跟阿姨回家吧!小姑娘愣住了 ,天底下怎么有这么多好人!当晚,陈大姐特地下厨房做了几道好菜,还一个劲地往姑娘碗里夹菜,那个小姑娘和泪吃了晚饭。陈大姐又悄悄地拿出100元钱,塞进小姑娘的口袋,开导她 ,鼓舞她,要好好的生活下去 ,小姑娘听着,听着,在陈大姐温暖的怀抱中进入了梦乡,失去了多年的母爱重又回到姑娘的身边。这一夜,小姑娘睡得很香很甜 ,第二天早上,陈大姐帮她买好了去滨海的车票 ,临别时 ,这个尝尽人间酸甜苦辣的小姑娘,在车旁紧紧搂着陈大姐,哽咽了 ,闺女,昨天晚上,我把100块钱放在你的口袋里,要小心收好 ,以后要是日子过不下去了,还到阿姨家里来 ,你就当是阿姨的亲闺女 ,小姑娘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抱着陈大姐的腰 ,声泪俱下,妈妈……,我走了,陈大姐自己也止不住噙满泪花,乖孩子,一路走好!

       现任学雷锋小组组长郭中燕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件事,前两年的一个冬天,服务员周红梅发现椅子上有一个弃婴 ,她把孩子抱起后,发现是个兔唇婴儿,她四处寻找孩子的父母在哪里 ,发现在车站超市那边有一对夫妇站在那里 。她抱着孩子过去询问,这对夫妇说家里困难 ,无钱医治,周红梅苦口婆心地劝说,并和大家集资买奶粉 、奶瓶,把这三口送上回家的汽车 。

    如此感人的事情太多了  ,学雷锋小组二十三年来的动人故事和感人的事迹 ,一本厚厚的长卷也难磬其情、其祥。有多少次帮助突发病旅客送医院 、挂急疹、办住院、垫药费,使他们脱离危险 ;有多少次帮助走失和离家出走的老人、儿童找到了亲人;有多少次帮助特困旅客捐钱捐物,使他们重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就这样,在平凡的岗位上 ,他们用无声的行动镌刻着岁月的年轮,用无私的奉献擎起一面鲜红的旗帜 ,用柔弱的却又无比坚强的肩膀推着雷锋车,勇住直前,一路汗水,一路辛劳 。

     

     

       “学雷锋小组拉着雷锋车,从1989迷惘的五月拉起,走过九十年代,跨进了二十一世纪 ,市场经济的大潮迎面而来,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惑。

       1994年春夏之交,交通运输市场紧随全国形势开始放开 ,不少职工纷纷跳槽 ,下海捞大钱 ,部分职工雷锋不学了,也去承包车辆挣钱去了 。社会上刮起了一切向钱看的不良风气,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很少有人去做了 ,无偿服务一段时期内几乎销声匿迹,雷锋没户口 ,三月里来四月走,学雷锋一阵风几乎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免费服务 ,学雷锋做好事遭到冷遇,还常常遭到非议和指责,学雷锋小组自然也不例外 。

       给旅客上 、下行李 ,旅客执意不让,他们热情地与旅客打招呼,做解释我们免费为您服务,不收钱的,旅客瞪大眼睛 ,一脸的迷惑,我走南闯北多少年 ,还没见过装卸货不收钱的。他们主动帮旅客提行李,旅客却横眉冷对,厉声训斥大白天抢什么东西,这还了得?还有人当着他们的面指指戳戳 ,恶语如锐刺般伤他们的心 ,这年代拉雷锋车,多下贱,这些人学雷锋 ,不是想出名 、捞荣誉,就是找外块,这年代哪里还有傻子?”……一颗颗心在滴血!一颗颗心在流泪!

       难道我们这么多年的所作所为,这一切的一切,都做错了吗?雷锋要不要继续学?市场经济还要不要奉献精神?人与人之间是不是金钱万能 ?车站党支部的领导适时的组织全体职工大讨论,结合三学一树争创部级文明站这两项活动 ,展开思想政治工作。

       讨论中 ,大家都很认真 ,一脸的严肃 ,回忆起过去,那一双双紧握的双手,那一张张沾满泪水的脸庞,那一面面鲜艳的锦旗,那一封封写满滚烫字眼的感谢信,那一本本证书,那一尊尊奖杯……,那一幅幅,一幕幕 ,仍令他们激动 ,心驰神往。老职工赵加富拍了桌子:雷锋精神不能丢!第一任组长张庆政一言中的 ,大家对照对照当年学雷锋的初衷,不就行了 !总支臧书记坚定地说 :学雷锋做好事,这是老大哥老大姐留下来的优良传统,不能在我们手中丢掉 ,接力棒一定要传下去,助人为乐没有错,市场经济越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越要紧紧跟上,人间真情比金子还珍贵 。

       经过反复的学习讨论 ,不断地追忆往昔,同志思想统一了  ,目标明确了,干劲也就上来了 。1994822日 ,芦蒲乡二培村村民刘桂平,因患颈椎结核在盐城做了大手术,由于经济困难,未等病情治愈她就急着出院往家赶 。刘桂平躺在车上到了阜宁,临下车时,背不行,抱也不行,她丈夫一人无法可施,车站又没有芦蒲班车,刘桂平丈夫犯难了。在场的戴荣见此情景,二话没说 ,与刘桂平丈夫一道,将刘桂平小心抬到雷锋车上,为减轻病人痛苦,戴荣又让刘桂平躺在三轮车上,踏起雷锋车 ,缓缓地送到两公里外的个体乘车处 ,安排病人上车后,才匆匆返回。临走前 ,病人的丈夫在衣衫口袋里掏了半天,掏出15元钱要付车费,戴荣同志说 :我们提供的服务是无偿的,不收钱,收钱就失去意义了。直说得夫妇俩连声道谢,还是大站好。

    旅客需要雷锋车,时代呼唤雷锋车,就这样,雷锋车载着人间的真情和友爱,走过风和日丽的春天,穿过寒风刺骨的冬季,踏平坎坷,径直前行  。

     

     

       学雷锋小组二十三年如一日 ,在兢兢业业干本职工作的同时,时刻不忘干一行、爱一行、象一行助人为乐的初衷,想到旅客所想,帮旅客所需,解旅客所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奉献社会为最大乐事 ,默默地实现着自己无悔的人生追求。

       19923月的一天,无锡市区个体服装户游新财,在来滨海县联系业务的途中,遇到两个自称是某县供销员的骗子 ,说着说着 ,竟将老游的密码箱来个顺手牵羊偷走了 ,老游翻遍所有衣衫口袋,才凑足到阜宁的票款,来到阜宁车站没辙了,他沮丧的神情,被1388号服务员吴立荣发觉了,吴立荣了解情况后,安慰老游一番,便掏出钱来为老游买了车票 ,送他上车回了无锡,谁知祸不单行 ,10月底,老游来阜宁益林镇出差时,随身带的装有钱物的手提包又被盗窃,身无分文的老游想起了阜宁车站 ,想到了阜宁车站有一群热心助人的人 ,便又来到阜宁车站,找到了吴立荣同志 ,吴立荣同志不仅热情接待了他,还为他安排好食宿,又一次掏出钱来,为老游买了去无锡的车票。

       19942818时许,夜间门卫孙志中同志上晚班,发现大门口坐着一个年青人,不时唉声叹气 ,经孙志中询问,才知该青年叫吴居虎,滨海新港人,在淮阴学医,此次回家路过阜宁时 ,发现自己的钱包被盗。孙志中随即将小吴带到附近的一家饭店,吃了晚饭 ,并安排好住宿,第二天,又掏出10元钱给小吴买车票,使小吴顺利回家,回到家的小吴仍感激不已,特地给站领导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几天后 ,站领导读了感谢信 ,才知道孙志中慷慨解囊,热心助人的先进事迹。

       在阜宁汽车站 ,象吴立荣、孙志中这样,为一时难旅客慷慨解囊、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很多 ,做好事不留姓名的无名英雄也很多 。仅朱晓菊同志一人,为无路费旅客捐款多达9次,计币200多元,陈秀芳 、魏玉、郭琴、邓正军等同志解囊相助多达17起 ,当旅客问及他们的姓名时,他们要么一笑了之,要么说没什么,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更多地回答是我姓服(也就是服务员的服) 。截止200012月底 ,学雷锋成员为一时难旅客慷慨解囊计152起,累计计人民币5258元。

       旅客有困难,雷锋们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单位职工有困难 ,他们也不袖手旁观 。拳拳爱心,沉甸甸地捧出来 ,殷殷真情,感天动地。

       19905、6月间 ,是车站老职工刘梅同志刻骨难忘的悲怆日子 ,家庭的不幸遭遇和一次次苦难 ,连续朝她打来 ,她家里的老屋 ,因年久失修 ,早已破烂不堪,常常是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 。一次,大雷暴雨将屋顶冲出簸箕大一个洞,落下的瓦砾差点砸伤两个小孩 ,房子实在没法住了 ,东借西借,借了1万多元钱 ,修好了房屋 。房屋修复不到两个月,刘梅同志因操劳过度,不注意休息,不幸患上重症肠炎,病倒在医院,大肠切除了20多公分 ,又花去一大笔钱,雪上加霜 。病情尚未痊愈,她年仅42岁的丈夫经不住打击,焦虑过度,脑部血管突然断裂,经抢救 ,全身瘫痪,后因无法救治 ,又不幸撒手西去,这又给刘梅添了3万多元的外债 。面对这一切 ,刘梅感到天都塌下来 ,想想就哭,没日没夜地哭,泪水如同射阳河水,淌的很呢!(自己的原话),这叫什么日子啊!那时的她 ,想到的第一个字就是死。

       学雷锋小组的同志见此情景,实在按捺不住了。他们一边主动轮流到刘梅家值班做事 ,使刘梅床前有人伺候,家务有人操劳,小孩有人照应 ;一边还主动牵头,他们发起并向公司工会提出倡议 ,组织募捐,请伸出一双援助的手,在他们真情的感召下,许多职工对刘梅同志的不幸的遭遇十分同情 ,纷纷前来捐款。车队驾驶员单怀民是公司最困难的职工之一,一家七口人全凭他一人工资维持生活,并不宽裕的他开车回来,看到倡议书 ,当即捐了20元钱,表现出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和高风亮节 。在学雷锋小组成员的真情感召下,在党员同志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下,全司职工共捐款1800多元 ,帮助刘梅缓解了燃眉之急。组织的关怀,同志们的温暖 ,硬是把她从死神手中夺了过来 。病好后,第一天上班的刘梅带着两个孩子,一下子跪倒在站领导面前 ,泣不成声;两个小孩捧着上书一家困难众人帮 ,为难之时见真情的锦旗,双双哭喊着,走到学雷锋小组的叔叔 、阿姨面前,——深深鞠躬 ,谢谢叔叔、阿姨。那情那景 ,催人泪下,如今,她的小女儿已经工作 ,大儿子大学毕业后,亦已走上了司法岗位,还找了个让她挺满意的对象 ,全家人倍感生活幸福、美好 ,难怪她常常讲父母给了我一条命,单位救了我家三口人。

       19996月,台湾省台北市民张镜东、张波两老人寄来一面上书发扬雷锋精神的锦旗,还有两封信 ,一封写给站领导,一封写给学雷锋小组 ,信中这样说:一人有难,大家支援,雷锋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愿这种精神 ,世代相传 ,并感慨 ,祖国啊,真好!家乡啊 ,真亲!”“让我们共同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努力奋斗,最后,再一次感谢你们,希望你们明日来台湾作客 。

       怎么一回事呢?

       199959日 ,车站50多岁的职工罗光彩因故不幸身亡,其妻子在同一场事故中被撞成关节粉碎性骨折,需手术治疗而住进了医院,家中的三个孩子都在住校读书。这突如其来的不幸,使原本幸福的家庭一下了跌入万丈苦海,令人辛酸落泪。在这样关键时刻 ,学雷锋小组在车站内发出了为罗光彩家庭募捐的倡议书,站长顾正福带头,一人捐了150元,学雷锋小组全体成员和公司职工也纷纷解囊相助 。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募捐了7610元,张镜东 、张波是罗光彩的舅舅,他们从台湾回来处理外甥事时知道了上述情况,回台后,立即寄来了锦旗和感谢信 ,以表谢意和尊敬 。

       退休职工戴元鸟身患肝癌 ,家庭经济相当困难,学雷锋小组又为他进行了募捐 ,帮助解决了一时困难,躺在病床上的他连说共产党好,共产党好……”

    学雷锋小组每年都组织较大的献爱心活动 ,积极为抗洪救灾、希望工程、儿童福利院等捐款捐物。汶川地震第二天,车站职工就捐款18000元。而且,从2008的汶川地震始,学雷锋小组年年义务献血 。他们还和驻地消防部队、向阳派出所结成警民共建单位 ,为官兵们清洗衣被 ,成为军民共建的先进集体。

       二十三年来,他们还年年坚持义务运送新兵 ,十年运送 ,赢得十年赞誉,成为拥军爱民的先进集体。

       一次次爱心捐献,一次次唇齿相帮,一次次戳力解困,饱含着他们对人民的深情厚意,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对人生的执着追求 ,在这一片沃土下面,蕴藏着多么珍贵的财富啊!

     

     

    学雷锋小组从诞生那天起,一路凯歌,一路坎坷,一路风尘,一路辉煌,小小雷锋车,二十三年不间断,拉出了一个传统,一个风尚 ,拉出了一个纽带,拉来了一支过得硬的队伍,也拉出了一种时代的精神 ,一股催人奋进的动力。

       一位在南京大学读书的学生 ,在打给车站领导的电话中说:阜宁车站学雷锋 ,好事做在站内 ,鲜花开在社会。

       原阜宁师范学校把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课堂放在车站学雷锋阵地上,并决定把学生社会服务基地设在车站,于19975月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 。前来剪彩的吴校长深有感慨地说 :学先进、赶先进 ,我们不用再走出县城 ,榜样就在身边 。

       阜宁中学的一名学生拾到500元钱送还失主,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做 ?他回答:是从阜宁车站学雷锋小组那里学来的。

    第八任组长郭中燕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汽车修理工程专业 ,2003年一到阜宁汽车站上班,郭中燕就加入了学雷锋小组 ,如今身为80后的她接过了学雷锋小组的大旗。去年冬天新兵入伍的那天,郭中燕夜里两、三点钟就赶到车站送新兵,送水 、送晕车药给新兵 ,让即将远离家乡的新兵感受到温暖 ,天亮后她又接着上班。郭中燕说 :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不容易,到这来上班后,前辈们的服务精神感染了我,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学雷锋小组,我一定把学雷锋小组这面旗帜发扬光大!

    20091227的早晨,运送新兵现场,风卷小雪,寒气袭人,东海航队的一名带队军官来到为送新兵服务的雷锋车前,的一个立正 ,行个军礼 ,并握着雷锋们的手,说 :五年前 ,我带兵见过你们雷锋车,今天又见到了 。雷锋是在我们部队里成长起来的,车站学雷锋小组踏着雷锋车为新战士送温暖 ,这给刚踏进军营的新战士上了生动的一课 ,你们不愧为新时代的活雷锋。

    今年春节期间 ,硕集南舍那边的一位老人主动和阜宁车站联系,要从南社那边跟车 ,学雷锋小组成员提前和班车驾驶员联系好,,通知老人五点起床 ,六点多到达路边跟车。

    去年冬天,有一位老人在车站要跟车去南京亲戚家,可他把口袋底翻遍,只掏出了80元,见此 ,学雷锋小组成员自掏腰包为他补上车票钱,又把他护送上班车。老人连连感谢。

    二十三年来 ,学雷锋小组从张庆政开始,鲍学凤、陈秀芳、陈琳 、郭丽彬 、郭中燕等已换了七任组长,组员从最初的8名发展到22名。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在一辈子做好事,记者问现任车站值班站长的张庆政和郭中燕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大多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你们还能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学雷锋 ,学雷锋没有任何回报,没有任何经济收益 ,是什么样的信念在支撑着你们?

    他们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几年前的一次春运,班车晚点两三个小时 ,这时外面下着大雪,天气寒冷 ,旅客们滞留在候车室内,纷纷抱怨 。学雷锋小组成员主动烧开水、买方便面,当一杯杯冒着热气的方便面端到旅客面前时 ,旅客们终于被感动了 。

    为旅客做了好事,自己内心由衷地高兴,被旅客的感动驱动着,快乐着 ,觉得这就是自己的职责 ,没有想到要任何回报,进而也成了我们的工作习惯、生活习惯。

    二十三年间 ,有5人从这里走上领导岗位和管理岗位,有3人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有110多人次受到省 、市、县、集团公司的表彰奖励,14名同志在省、市、县获优秀共青团员最佳服务员 、岗位女明星、百佳个人等榜上题名,凡是在车站工作过的领导都有学雷锋的一段经历,学雷锋小组被盐城市委、市交通局多次评为青年突击队 ,学雷锋先进集体等先进集体 ,还被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政府办公厅、省军区政治部、团省委联合命名为江苏省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 。阜宁车站也连续十年获得省级文明车站称号。

    时代在飞速向前发展,雷锋精神已经演变成自愿者精神,当今社会铺天盖地的自愿者活动其实就是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也早已成为学雷锋小组的精神实质 ,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学雷锋小组将继续用辛勤的汗水 ,顽强的意志,真挚的情怀,用无比坚强的脊梁,连同没有终点的雷锋车,一起迈进新时代。

     

     

  • XML地图